FREE HD XXXX MOVIE APP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

鱔魚的養殖技術

   日期:2024-11-18     來源:百度     瀏覽:166    
核心提示:鱔魚的養殖技術
 苗種放養是鱔魚養殖生產中的重要一環。要搞好鱔魚的人工養殖,就應堅持多種渠道解決苗種的來源,采取科學的飼養方法,獲取好的產量和較佳的經濟效益。 苗種的來源。主要靠采捕或購買天然幼鱔。春天,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,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。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。

此外,撈取黃鱔受精卵,進行人工卵化,培育黃鱔苗,也是一個好辦法。 苗種的質量。體質健壯,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。那些用鉤捕受傷的,放養后成活率低,即使不死,生長也相當緩慢。因此,一般不宜選用。在捕捉鱔魚種苗時,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。如在市場上購買,則不能買用糖精、火湯喂過的鱔苗。 苗種規格。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~40尾為宜。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,生活力強,放養后成活率高,增重快,產量高。鱔種規格過小,攝食能力差,增重不快,當年不能收益。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,大小要盡可以能一致,不能懸殊太大,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,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,影響生長和成活率。
黃鱔和品種很多,大體上可分為黃、白、青、赤、黑幾種,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、黃兩種,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。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,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,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。 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。放養時間要早,以早春頭批捕捉的黃鱔苗種放養為佳。黃鱔經越冬后,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,開春后,需大量攝食,食量大且食性廣。因此,要盡量提早放苗,便于馴化,提早開食,延長生長期 。
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,餌料來源,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。人工養殖黃鱔,放養密度可稍大些,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~150尾,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2.5~4千克。放養的規格較大,密度可相應減少。反之,則可相應地增加。如餌料充足,也可多放些。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2.5千克為好, 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。 無土生態養殖
相對有土養殖而言,鱔魚無土養殖具有管理方便、馴化容易、放養密度大、經濟效益高的優點。無土養殖可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類型?,F將鱔魚靜水無土養殖技術的要點介紹如下。
(1)魚池設計
①原則要遵循“防逃、易捕、進排水方便和模擬自然環境”的原則。
②魚池規格一般為6~10平方米,池高度25~30厘米,室外養殖池稍高。由于鱔魚比較溫馴,只要魚巢設置得好,沒有過強的刺激,極少越墻逃逸??捎杏脝未u砌墻,內抹水泥或墊塑料薄膜,若干個規格的小池串成一排,但進、排水口要各自獨立,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。
③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。
④“三水口”(進水口、排水口、溢水口)要求排水口稍低于池底;進水口設置在食臺正上方,與排水口相對,位置一般距池底15~20厘米;溢水口距池底20厘米,室內養殖可不設溢水口。各水口直徑5~6厘米,要罩以尼龍網,利于糞便排出又防止鱔魚逃逸。
⑤魚巢設計-般在魚池四角處設置魚巢,可將瓦片或斷磚石塊堆放-起,間隙比魚體稍大一點,但不可太寬,也可用竹管、PC管等代替。另外,魚池留出1/3面積來設置食臺,可用木條、尼龍網釘成長方形框或從市場購買低矮的塑料小盤。
(2)魚種處理
①魚種質量 成鱔養殖魚種規格要一致,宜40~80條/千克,魚種要健康活躍,體表無傷,魚種體色以黃色、青黃色為好。
②魚種消毒 a.用3%~5%食鹽水浸泡5分鐘左右,但該方法刺激性強,操作時一定要謹慎;b.用10微克/克高錳酸鉀溶液或8~10微克/克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鐘,效果較好;c.有寄生蟲尤其是中華頸蛙時用。.2%敵百蟲溶液浸洗10~15分鐘,或用8微克/克硫酸銅液浸洗5分鐘。
③高密度鍛煉放人魚池之前,最好用大塑料盆暫養魚種1-2天進行高密度鍛煉(密度為5千克/平方米),每3~4小時徹底換水一次。
④放養密度一般為1.5~2.5千克/平方米,技術管理水平高時密度可稍高,但不宜超過5千克/平方米。
(3)日常管理
①水質管理室內水深保持在5~8厘米,室外保持10厘米左右,炎熱季節可加深到15~20厘米。因水位淺,鱔魚排泄量大,水質極易惡化。因此,更勤換水,這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,一般夏季3~4天一次,春、秋季7天一次,且每次換水要徹底。生產實踐表明,徹底換水利于防治蟲害且不影響鱔魚生長發育。
②投餌魚種放養后,要用7~10天甚至更長時間馴化鱔魚吃食配合飼料(飼料軟濕成團或用絞肉機絞成條狀),吃食正常后,投餌要做到“定時、定量和定點”,并通過觀察鱔魚攝食情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。
③病蟲害防治要以預防為主,靜水無土養殖的主要病蟲離有毛細線蟲病、腸炎病、細菌性爛尾病、打印病和赤皮病等。馴化吃食成功后,要立即著手藥物(如敵百蟲、驅蟲凈)拌餌進行殺滅。其他病害的防治方法如同有土養殖。
④越夏相對而言,室內越夏容易。室外養殖-定要考慮遮蔭,高溫時要采取加深水位、用地下水調節溫度等措施。
⑤越冬一般越冬在有土養殖池進行,分為帶水和不帶水越冬兩種。帶水越冬水深20厘米左右,但要放草、樹枝等物防止個池結冰。不帶水越冬即在鱔冬眠前排盡水,泥層保持濕潤,上蓋稻草等保溫物即可安全越冬。有條件的地方,冬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,使鱔魚打破休眠,冬季仍可生長,春節前后出售商品鱔,這樣經濟效益更為理想。
淺水有土網箱養殖
淺水有土網箱養鱔,是一種將網箱套置在淺水池塘,并在箱內鋪放厚15~20厘米土層的人工養鱔方式。這種方式既具有土池養鱔快速生長的優點,也具有水泥池養鱔管理和捕撈較方便的長處;它不像深水無土網箱養鱔那樣需轉池越冬。不足之處是,箱內的土層容易板結。水質變化較快。其養殖技術如下: 稀泥鋪墊淺水有土網箱養鱔,在套置網箱前,必須在池塘底鋪墊一層厚10厘米左右的無菌稀泥。然后將網箱套置于稀泥上,再在網箱中鋪放一層風化土,這樣可防止套箱后箱內的土層板結,有利于黃鱔打洞潛伏、避暑和越冬,鋪墊池底的稀泥,應選擇既要有豐富的腐殖質,又不要太污濁。當其備用稀泥的田塊選好后,應在其田內用生石灰1公斤/立方米體重消毒一次,7天后干田掏泥進行鋪墊。池塘底鋪墊稀泥后,再用50毫克/升的生石灰消毒一次,5~7天后排水套置網箱。 土層鋪放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,應選有機質豐富、團粒結構好,充分分化的黏性土壤作土層。實踐證明,以旱田或菜園地表層土壤最為適宜。千萬不要選用死黃土、污泥、淤泥和樹根多、草根多、瓦礫多的土壤。土層鋪放厚度15厘米以上,并要使土層基本平整,以減少同一箱內的泥內溫度和水溫的差別。 網箱套置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為宜,網寬4米、長5米、網高0.8米(水上、水下各0.4米)。網質要好,網眼要密,網條要緊,以防鱔逃。網箱并排設置在水深0.6米以上的池塘中,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。網箱的設置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%,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。 水草移植網箱中移植適量水葫蘆、水花生等水草,讓其生長最終覆蓋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5%~80%,以凈化水質、調節水溫、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。 馴化投飼鱔種放養后2~3天內不投飼,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,使其處于饑餓狀態,然后在晚上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,投飼量為體重的1%~2%。投飼時間逐漸推向傍晚和早上各一次,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4%~5%,在水溫22~28℃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,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7%~8%。黃鱔長期吃慣一種或幾種飼料后很難改變;習慣再去吃其他飼料,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,如蚯蚓、小魚、蚌肉或動物內臟,以提高其生長速度。有條件的可投喂活餌料,因其利用率高,不用清除殘餌,對網箱污染少,有利于黃鱔快長。 鱔種投放淺水有土網箱養鱔,可高密度精養。4~5月,挑選體色黃,體質健壯,個體重量40克左右的鱔種,每平方米面積投放2.5~3公斤。 生物放養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,每10平方米面積應放養有益生物泥鰍30~40條,行山虎2~4只、克氏鰲蝦5~8只,大蟾蚧2只(無真菌疾病病例的鮮池內不宜放養蟾蜍),以清除殘食、凈化水質,增加水體溶氧量和預防疾病。 日常管理管水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宜保持水深20~30厘米。當盛夏酷熱時,水要深一些;春、秋天涼時,水要淺一些。同時應經常換水,一般夏季3~4天,春、秋季7~10天換水一次。
清殘吃剩的殘食、死鱔臭體等,必須及時清除。
防逃淺水有土養鱔的網箱易遭老鼠等敵害咬破和被某種水草頂穿,因此應經常檢查、發現漏洞,及時修補;在暴雨頻繁的日子里,鱔池的水位會猛漲,應及時排漬;在暴雨陡降的夜里,黃鱔有堆積網箱一角、相互合作外逃的習性,要做好雨夜的巡查工作,如發現黃鱔有堆積現象,則立即用小竹竿敲打水生植物浮排,防止黃鱔外逃。
消毒滅蟲一般每隔15天用25毫克/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/升的漂白粉全箱潑灑消毒一次;每隔30天用0.7毫克/升的晶體敵百蟲全箱潑灑滅蟲一次。此外,經常給黃鱔投喂蚯蚓和蚌肉的網箱,每月還應用阿苯達唑2克,拌食4公斤,投喂50公斤黃鱔1~2次,每間隔24小時一次。 9、干池越冬11月上旬,當氣溫下降至8~12℃時逐漸排干池水,讓鱔入蟄冬眠。當氣溫下降至5℃以下時,要在池內和網箱內都蓋上一層厚約10厘米的稻草。在雨雪天氣里,還要及時排漬,以防漬水結冰,引起黃鱔窒息死亡。

 
打賞
 
更多>同類農業技術

推薦圖文
推薦農業技術
點擊排行